最近发生了几件大事,泛亚交易所和E租宝 很久以前我就接到过泛亚交易所的推介,今天爆出《货币战争》的宋鸿兵被暴打,呵呵,谁让你为泛亚站台,大夸其夸其为“互联网金融”, 他曾在2014年10月到昆明,出席由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联合主办的全国巡回投资报告会时,为其站台,将泛亚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 当然给泛亚站台的还有三位重量级的人物:郎咸平和茅于轼,吴法天; 宋鸿兵大推特吹的《货币战争》的确十本畅销书,书中匪夷所思的逻辑曾经一度引来很多人的问询,为了使逻辑更合理,罔顾黄金和领袖画像一样实际上没有多大用途的事实,一个劲的唱多黄金,无数的中国大妈和黄金追捧者蜂拥而上,终于被套牢了。 至于郎咸平和茅于轼以及吴法天,他们一直都是很好的媒体经纪人,善于把莫名其妙的观点说的冠冕堂皇,经常表现出痛心疾首,大义凛然!别的不说,他们嘴里最多的一个名次那就是定价权! 何为定价权?我其实一直没有明白,价格的高低总是有原因的,取决于供求,任何东西都不是你想卖多高价格就能卖多高价格的,价格高了,销量就下去了,价格如果很高,但是销量不下去的东西咱们也见过,国内的汽柴油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企业真的有了定价权,那么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垄断,大体分三类,一是政治上的某种垄断,例如出租车的经营权,这张纸值太多钱!通信,油品就是这样;第二种就是某种基于习惯或者市场占有率的自然垄断,例如QQ,为什么MSN,飞信等其他的都失败了?因为你的朋友都在用QQ,这都是习惯了;第三种,某种基于技术上的垄断,例如抗癌症药物格列卫,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天下就此一家,别无分店! 任何企业或者人类组织都在追求某种意义上的垄断,企图获得话语权,例如阿里巴巴一直试图在电商上做到垄断,不过先驱者一直要面对一个后发优势,那就是阿里的竞争者,京东等,因为光靠着于阿里竞争,京东就能省下广告费用,因此真正开发的行业,往往形成了两大巨头的形势,例如麦当劳和肯德基。 对于政府来说,无限的控制欲,安全感,话语权也是这个道理,追求自身强大,国际地位,尊严,因此政府也试图垄断一切!最可笑的是从中央媒体到地方经济学者,左手高举市场经济右手高举应该掌握定价权! 泛亚的骗局本身乏善可陈,庞氏骗局不断的升级版本,央视媒体是不可靠的,广告也是不可靠的,而且事实上有这么一个规律,某种高收益项目如果到了央视上大吹特吹,往往已经是顶峰了,最后就要滑落了,恩,庞大到连央视都开始关注了,从普洱茶,红木,黄龙玉,凡是央视报道过的东西,基本上很快就衰败了。 另外一个东西如果太火,上了央视,史无前例的广告,各类名人出来吹捧不能证明其安全性可靠性,只能证明如果这是一个骗局,铁定的是个大骗局,何为大骗局,持续久一点,上当人数多一点,资金规模大一点,E租宝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你能一时骗住所有人,能够永远骗住某些人,但是不可能永远骗的住所有人!对未来有洞见的人往往是尖端劳动力的一小部分,很不幸的是楼主我就是这样的人,当年我第一次接触苹果手机1代后,玩了一会我就知道未来手机天下就是苹果,可惜国内没有它的股票,后来使用了小米第一代手机后,我也感觉到小米可能是苹果第二,在此基础上不会有苹果第三!互联网时代,一条成功的道路往往只适合前两个走过去的人,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我非常的理解,远比大部分人理解的深刻,“互联网+”最后必须要落实到 人身上!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何为金融?那就是钱也成为一种商品,从多余的人暂时转移到需要的人身上,并且还本付息的过程,说白了就是钱的问题和人的问题;募集资金投放到项目上,收回本金和利息,其实这本质上是银行的事情!银行该干的活,但是银行只愿意向大型企业放贷,却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因此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成为一个漏洞,互联网金融于是出现了!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银行为什么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很简单,第一风险大,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什么资产抵押,很多中小企业连健全的财务制度都没有,根据统计表明,中小企业能活过三年以上的只占不超过5%,而且有些企业只靠一个点子就成立起来,自身无法抵御后来者,这点在互联网企业上表现更明显,你好的创意往往最后被腾讯百度等几大巨头给抄袭了,因此很多暂时看起来很好的小企业最后往往后继乏力!而很多中小企业主也是抱着捞一票的心理,对于此银行是心知肚明的,作为专业放贷的银行,其实有一整套非常完整的企业评价体系。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第二点,人的问题,一个放贷员需要对企业进行评估,对借款人进行评估,这需要非常的有经验,有眼光,更重要的是要忠诚,要可靠,因为商业贿赂无孔不入。因此这样的人就不多,评估一个企业需要时间和精力,一个放贷员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银行的储户资金很大,虽然利息不高,但是总量很惊人,如果钱贷不出去银行也受不了,因此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放到大的企业里面自然成为银行的必然选择! 说白了,这个年代,钱不缺,但是合适的人力资源一直很稀缺!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上也无法解决面对大量中小企业时这两大方面的问题,说白了,银行干不好的这一块的原因,互联网金融也没有想出很好的办法。 而坏账率是个可怕的概念,对一家大银行来说,坏账率超过3%很可能就以为着倒闭!假如客户定存一年1000万,利息3%,一年后客户要取回1030万,银行把1000万分成10份,没份100万,放贷给10家企业,年息10%,理论上一年银行应该收回1100万,支付30万利息,银行净利70万! 你有没有想过,10个贷款人,只要一个违约,银行就很麻烦,一人违约利息收入没了,本金也没了,一年后银行收回的900万+90万的利息,还不够1000万的本金,客户利息还要30万!银行一年白干不说,还要倒贴40万!如果存款利率再高点,例如互联网金融的10%,想想E租宝的高利息和自身经营的高支出就知道了。 因此,不是什么东西前面加个互联网三个字就颠覆了,这点其实很容易理解,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流畅的代表,凡是之前存在某种信息不畅的行业,互联网的确能够颠覆,例如出租车,客户打车需求和出租车到处找人之间有信心的不对称,此时互联网进来了,信息对等了,OK就是颠覆,金融行业,信息对称很难。 不过中国的投资者一如既往的展现出义和团精神来,撒钱时劝不住,亏了找政府,再不行就当流氓,奉劝各位,好自为之!
说实在的P2P最近是真的很火,各种网贷平台雨后春笋,但是各种跑路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其实说白了还是金融行业,何为金融,说白了就是把货币从暂时不需要的人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人手里,货币就是金融的商品,在传统的银行模式下,大家都是把钱先借给银行,银行在出借给贷款人,而P2P则是大家把钱直接带给借款人,供给与需求直接对接的,但是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首先,就是风险比较高了,好歹银行是能够兜底的,而P2P的最终借款人可能完全破产,这个风险比较大,但是有风险就有利润,因此网贷的利率要高的很多,金融创新的模式就是分散风险,网贷平台不能像银行一样承担最终风险清偿力的角色,不然那就是直接抢了银行的饭碗。但是网贷平台有自己克服风险的办法,正如我以前说到的,克服恐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拉更多的人一起恐惧! 借款方要贷资金100万,网贷平台可以把这个资金分散到好多人头上,这样每个人分担的资金就少了,风险率没有变,但是额度小了,这就降低了风险。从理论上这是个好办法,理论上的确是这样的,每个人出资很少,在网贷平台甚至可以只借出几百元,虽然风险很大,但是额度很小,再大的风险分散到众多人的头上那也不是风险了。这个在理论上堪称完美,但是根据我的经验,理论往往能害死人的,因为这个完美的理论,建立在所有人都公平理性的基础上。 第一贷款方有可能徐徐渐进,一次贷10万,偿还及时,第二次贷15万,偿还及时,反复下去,迅速累积起好的信誉,最后借款1000万,OK,卷款跑了,这有点像古代孙膑的‘减灶‘之计,就是说借款方的项目很可能就是个陷阱,面对大量的项目,平台商怎么审核?尤其一些项目才借款十几万,平台能投入多大的人力来辨别项目的真伪?这个辨别贷款方的工作对银行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判断一个数千万的项目和一个数十万的项目所花费的人力资源相差不大。 第二个问题,平台呢,也不安全,借款方是否有可能贿赂平台职员,给自己好的评级或者其他的手段帮助自己从出资人哪里借到钱?或者平台商干脆最忌伪装一个项目直接骗出资人?这个案例到处都有,尤其一些看似非常有势力的平台商,经营的年代越久远,可能最后的骗局越大!如同麦道夫一样。 面对这些风险,出资人真的难以辨别,但是有人出资人则采取了大数原则,就是把资金分散到更多的平台,更多的项目,来避免单一项目,单一平台系统性的风险,这的确是个办法,符合众多小的崩溃能够避免大的危机的原则,呵呵,这一点倒是验证了我的理论,但是别忘了大数原则的另一端,这样的利润收益可能真的和银行存款差不多了。因为银行利率是怎么来的?当然国内是政策利率,虽然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全部公开,但是已经初见端倪,银行利率是纸币作为商品的价格,是全社会投资收益的平均值,投资有亏的,有赚的,但是平均一下投资收益率就是利率,所以说你把钱分散到更多的平台,更多的项目上恐怕除了浪费了更多的管理精力外所获得的收益可能不比银行定期存款高多少,甚至和基金差不多,因为你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钱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项目的。(银行利率本质上是全社会所有投资的平均收益率) 现阶段,P2P主要风险还在平台上,这个平台如同一个唐僧,需要面对无数的诱惑,再怎么忠贞的男人面对无数的美女的诱惑,总有忍不住的一天,人都是有极限的,只是诱惑还不是足够大。P2P的平台难保不会对经手的资金动心,这有点像马云,面对支付宝上天量的资金自然会动心,不过马云是有节制的,要割肉也要“师出有名”,另外人家马云已经达到了功夫的最高境界“化境了”,不求自己拥有天量的资金,只求自己能够动用无上限数额的资金!钱只求为我所用!而目前的P2P平台如果你大举投资,那就是在赌这个平台的经受诱惑的极限在哪里。 这也应了投资的道理:风险和利润总是对应的,不存在稳赚不赔的生意,要想稳赚不赔,需要付出无上限的代价。例如农民,农产品价格高的时候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而风调雨顺的年份总是要面对价格的风险,国家想保护农民,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保证所谓的粮食安全,实际上就是把风险从农民手里揽到自己头上。 如何监管?
面对这么个问题自然想到的是政府监管,怎么监管?政府不能监管每一笔生意,监管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虽然政府非常想这么做,但是没有那个人力成本,但是政府依然能够监控住平台,把第三方平台采取类似对银行或者保险公司那样的监管方式,例如无限责任,不能倒闭,不过目前看来咱们的政府没有这个动力。政府多么希望P2P风险频出,大家老老实实的把钱放进银行,如同政府现在多么希望专车平台问题多多爆发,把这个市场回归传统出租车市场,因此指望政府监管P2P,只能把P2P往死里管。
寰宇视野 2015/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