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油炒花生米 于 2016-11-19 10:24 编辑
(转)
WHO 发布空气污染地图,中国仅青藏高原空气质量达标
2016-10-26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今年晚秋,华北地区的雾霾如期而至。世界卫生组织(WHO)上个月刚刚发布了触目惊心全球空气污染地图,据 WHO 调查,高达92%的全球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一些西非国家名列重灾区。
2016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触目惊心全球空气污染地图。不过,对于饱受雾霾之苦的地区来说,这也许并不算个令人惊讶的结果。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印度、西非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是 PM2.5 的重灾区。(须注意的是,图例中数据为年均值,所以70已经是个很恐怖的数字。)
图中年均 PM 2.5 为: 绿色:<10;黄色:10~15;橙黄:16~25;橙红:26~35;红色:36~69;深红:>70。
在亚洲,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的污染最为严重。而纵观国内,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几乎无一幸免,能够达到 WHO 标准的只有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数据说话:全球空气污染形势严峻
空气污染是对健康威胁极大的环境因素之一。如果各国能够减少空气污染水平,那么中风、心脏病、肺癌、慢性与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等疾病都会相应减少。空气污染水平越低,居民的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健康就会越好。短期和长期来说都是如此。除了室外空气污染以外,用生物质燃料和煤进行烹调、住宅取暖也产生了严重的室内烟雾,对30亿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s)对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有害污染物的阈值进行了评估。WHO 指出,空气污染这一全球性问题,已造成严重的后果:
※ 2014年,92%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地区。
※ 2012年,全世界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室外空气污染据估计已导致300万人过早死亡。
※ 88%的过早死亡者来自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来自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过早死亡者人数最多。
为遏制空气污染,WHO建议:
政策和投资应向清洁高效的运输、住宅、发电、工业和城市废物管理领域倾斜,以减少城市室外空气污染的关键污染源。
减少住宅用煤炭和生物质燃烧、农业废弃物焚烧、森林火灾和某些农林业活动(如木炭生产)产生的废气排放,能够减少发展中地区农村和城郊的主要空气污染源。
减少室外空气污染也能够同时减少二氧化碳以及短期气候污染物(如碳微粒和甲烷)的排放,从而在短期和长期内缓解气候变化。
悬浮颗粒物浓度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在空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PM)比其他任何污染物的影响都大。PM 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盐,硝酸盐、氨、氯化钠、黑碳、矿物灰尘和水。PM 是由漂浮在空气中的气体、液体有机和无机物微粒构成的复杂混合物。
对健康危害最大的微粒是那些直径小于10微米( PM10)的悬浮颗粒物。这些 PM 可以渗入肺泡并在其中沉积。长期暴露在这类 PM 中会诱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肺癌。
空气质量检测主要报告的是,每立方米空气中 PM10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或年平均浓度。一般空气质量检测的是每立方米内PM的微克数。如果有更精确的仪器,就可以测量直径更小的微粒(如 PM2.5)的浓度。
高浓度小颗粒物(PM10 和 PM2.5)与更高的死亡率和致病率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短期(日均)和长期内都成立。反过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 PM10 和 PM2.5的浓度减少了,那么相应的死亡率就会下降。
小颗粒物污染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对健康依然有危害。实际上,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小颗粒物浓度“无害上限”。因此,WHO 建议小颗粒物的浓度应越低越好。
WHO 的颗粒物健康标准非常严格,年均/日均 PM2.5 指导值(Guideline Value)分别为10/25(微克每立方米)。在此标准之下,甚至部分发达国家都无法达标。相比之下,我国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 PM2.5 年均线为35,日平均线为75,而日常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优”的指标为0~50。
《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估计,如果许多发展中城市能把 PM10 的浓度从目前的70微克/立方米降到 WHO 推荐的20微克/立方米,那么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率就会降低15%左右。
但是,即使是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欧盟国家中,平均预期寿命也因为人为因素产生的 PM 而降低了8.6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