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uanzh2 于 2016-8-10 10:10 编辑
有好几年没过“七夕”节了。原因有很多,有时候确实是因为工作忙,给忘记了;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年龄大了,已经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所以也就随之任之了。 昨天,网络上就铺天遍地布满了的关于“七夕”节调侃的段子,但其中不乏优美的词句,如:“鹊儿作桥为谁舞?牛郎织女解寂苦。冬去春来仅一次,含情默默秀千古。”言语中道不尽的千古离别苦,让我这个自认为感情并不那么丰富的人都为之一动。 上午,闲下来的时候,发现QQ中“文登网络联络员”群中,群主分享的一幅“文登发布”的图片,分图中全是小时候在母亲的教导下制作的一个个小“巧果”,好看,更好吃。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七夕节。有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这样既能够找到如意郎君,又能够在嫁到婆家后不会受气。所以用这样的方式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七月七还有吃巧果的习俗,巧果就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我小的时候还是人民公社时期,村里穷,农户更穷,巧果可是孩子们眼中最精美的点心了。女孩子们普遍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可谓一举两得。 那时候各家各户情况大体相同,细粮只是每年生产队发的百十斤小麦。这些小麦大部分要留着家中有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才能用,再就是春节,甚至有时候春节蒸的饽饽也要加上些粗粮,只有在“七夕”节这天做的巧果才是纯正的小麦面。所以,如其说孩子们对“七夕”的盼望,不如说是对这一天做巧果过程的眷恋。 那个时候巧果的制作需要用点心模子,就跟刚刚发明的活字印刷一样,需要一个一个的来。由于各家各户制作巧果的模子大部分都不相同,所以,家家户户相互之间互换模子也成为了“七夕”节的一大乐趣。对于,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稀奇、好看的模子就会成为大家追捧的热点,往往是这一家还没有做完,后面等待来借用的人已经排了一个长队,大家相互间说着笑着,你家做多少了,我家做的都有什么样。 模子有大有小,图案也是各式各样,不一而足,有动物,如:蝙蝠、老牛、大老虎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物,也有花草树木的,更有篮子、帽子等日常用品形状的,活灵活现。每一幅图案都有一定的寓意,最终表达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巧果做出来凉透以后,女人就会用一根线一个个串起来。孩子们将穿好的巧果挂在脖子上,跑到大街上和小伙伴们炫耀,看谁的多,谁的漂亮。大人们也可以由此检验出谁家的女人的手比较巧。由于这些巧果是用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细粮做成的干粮,易与保存。所以,大多时候都会保留很长时间,有些甚至即使上面沾上一层灰了,也舍不得动。不过,虽然干硬,但越嚼越香,滋味悠长,那种感觉让我思念至今。 任何的节日它反映的都是一个时代的需求。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的农民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即使是鱼、肉、蛋也成为了家常便饭,为吃穿精打细算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孩子们也不屑去吃哪些比磨牙棒还硬得多的“巧果”了,更不会为了做几个“巧果”而到处跑去借模子。 估计,现在大部分的女人也做不出精美的巧果了。因为,社会的进步让她们无所“顾忌”,今天恋爱自由了,她们可以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白马王子”;也不必担心到婆家受气了,因为有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更何况,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谁到谁家还很难说,即使是之前被世人所瞧不起的倒插门也成为了“新常态”。 也许是为了更好地延续这个古老的传承,使之不至于从人们的记忆中流走。商家打出了“七夕节——中国人的情人节”这一崭新主题。相互间展开了最为惨烈的“白刃战”——商品促销,他们从线上拼到线下,从虚拟崭到现实,各种促销手段、促销战略应有尽有,较之织女的聪明智慧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撺掇年轻人在这一天相互间表白,就可以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最终导致”婚姻登记处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乍一看,还以为是排队等候领鸡蛋的大爷大妈们呢。 记的我小的时候,这个节日可是与情人没有半分钱的关系,何况那时也大家也不知道“情人”为何物,那时候也许是生活困难的原因,大家都在一门心思的考虑温饱问题的解决,哪里还会悟到这个层面。 只记得大人们每年给我讲的牛郎会织女的故事,并且说在这一天里是看不到喜鹊的,因为喜鹊都飞去给牛郎织女造桥了。听了这话,我半信半疑,但也没有去真正验证过。“七夕”这天喜鹊们是不是真的去给牛郎织女造桥了,有没有偷懒的喜鹊,你们知道吗? |